首页 资讯 正文

民进宁德工委在行动:聚力近视防控 童声共筑“睛”彩未来

体育正文 75 0

民进宁德工委在行动:聚力近视防控 童声共筑“睛”彩未来

民进宁德工委在行动:聚力近视防控 童声共筑“睛”彩未来

□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/图(除署名外(wài))

泉州自古桥(gǔqiáo)梁众多,在此背景下,记述造桥、修桥历史信息的(de)桥碑应运而生。桥碑起初(qǐchū)只为简单记录修桥者、捐资者姓名以及修桥时间等,之后渐渐承载了更为厚重的信息,甚至成为(chéngwéi)在地文化的一种精神载体。每一块(yīkuài)古桥碑,都是时光长河里凝固的驿站,是人生旅途中矗立的无声丰碑。

泉州府文庙(wénmiào)洙泗桥桥碑

泉州府文庙广场前的八封沟上有洙泗桥,桥畔立有“洙泗桥”桥碑。此碑高227厘米(límǐ)(límǐ),宽92厘米,厚18厘米。桥碑正中央“洙泗桥”三字榜书竖排,雍容方正,尽显庙堂之气。碑的左下方(zuǒxiàfāng)小字竖书“嘉靖(jiājìng)乙卯冬立石”。嘉靖乙卯为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如此一算(suàn),这块桥碑已有470年的历史。

“洙泗”二字(èrzì)具有(jùyǒu)深厚的(de)文化渊源。孔子晚年在山东(shāndōng)的洙河、泗河之间设立洙泗讲堂,传道授业。孔子去世后,洙泗讲堂成(chéng)了纪念和祭祀(jìsì)(jìsì)孔子的重要场所。唐时,唐太宗李世民加封孔子为“先圣”,唐高宗又加封孔子为“文宣王”,所以洙泗讲堂又称先圣讲堂。到了宋代,孔子被加封为“先圣文宜王”,成了“至圣”“万世师表”。元代,洙泗讲堂改称洙泗书院。明嘉靖(míngjiājìng)三年(1524),山东巡按御史李献重修洙泗书院,正殿三间用以祭祀孔子及儒家(rújiā)“四配十二哲”,东庑、西庑用以祭祀孔子众弟子,自此奠定洙泗书院格局。因圣人圣迹,“洙泗”成儒学文脉的重要象征之一(zhīyī)。所以,一般祭祀孔子的地方常会出现与“洙泗”有关的风物。

宋人李弥逊有诗曰:“洙(zhū)泗流风远,仪型世有人。”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构成(gòuchéng)了中华文化的(de)主体和根基,是(shì)人类文明宝库中东方智慧的瑰宝。纵然许多事物“逝者如斯(shìzhěrúsī)夫”,但有的却能历久弥新,与时间同趋永恒。古时,这座洙泗桥是泉州士子进入府文庙的必经之路,见证一代代鸿儒硕学的奋斗足迹。而今,府文庙依旧以其独特的氛围吸引着无数学子前来感受文化熏陶,洙泗桥青石板(qīngshíbǎn)上(shàng)回响的正是新时代的杏坛弦歌。

离洙泗桥不远的后(hòu)城街八卦沟边祖师巷内,还站着一方清康熙五十二年(wǔshíèrnián)(1713)所立的《泉州(quánzhōu)文庙洙泗桥示禁碑》。此碑原立于洙泗桥旁(páng),后移至今处。碑文晓谕府文庙附近邑民不可侵占(qīnzhàn)府文庙的桥沟等地,否则一概究治。从此一碑,亦可见数百年来为守护泉州文化心脉的努力。

王十朋与蔡襄“隔空对话(duìhuà)”

洛阳桥(luòyángqiáo)桥中亭碑刻不少

泉州(quánzhōu)民间有谚语:“站如东西塔,卧如洛阳桥(luòyángqiáo)(qiáo)。”从这句谚语亦不难看出,泉州人对于洛阳桥的(de)喜爱。这座跨海石桥的建造始于宋皇祐五年(1053),当时由泉州开元寺僧人宗已和郡人王实、卢锡合力筹建,但最初因资金、技术、人力等现实问题,造桥工程并不顺利(shùnlì)。嘉(jiā)祐三年(1058),名宦蔡襄二度(èrdù)出知泉州,洛阳桥的建设迎来了“历史(lìshǐ)最强(zuìqiáng)援”。在蔡襄的亲自督办下,经艰苦努力,洛阳桥终于在嘉祐四年(1059)十二月建成,历时6年8个月。落成后的洛阳桥(万安桥),成了当时泉州北上(běishàng)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,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(lǐ)程碑意义。自宋而下,立于洛阳桥桥中亭及附近的石碑刻众多,它们汇聚成该桥的“碑林博物馆”,共同(gòngtóng)承载漫长岁月里的记忆,讲述着古桥曾经的岁月,也是如今游览洛阳桥的一大亮点。

蔡襄(càixiāng)的《万安桥记》碑书法雄浑朴茂

《万安(wànān)桥记(qiáojì)》碑是第一方讲述该桥故事(gùshì)的桥碑,碑文由蔡襄亲书(qīnshū):“(万安桥)渡实支海,去舟而徒,易危而安,民莫不利。职其事者,卢锡、王实、许忠,浮图义波(yìbō)、宗善等,十有五人。既成,太守(tàishǒu)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。”碑记落笔镌(juān)史,也令造桥的主事人名垂青史。《万安桥记》现存碑刻分上、下二碑,上碑为北宋原刻,原露天立于洛阳桥岸左,宣和间(1119—1125)由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洛阳桥南蔡襄祠内。此碑不仅书法雄浑朴茂(pǔmào)、端庄沉稳,而且文字精练,镌刻精致,被今人誉为文、书、镌“三绝”;下碑为1963年摹拟原作(yuánzuò)重刻。《万安桥记》碑具有极高价值,堪称(kānchēng)“闽地桥梁第一碑”。

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(wángshípéng)是蔡襄的(de)“小迷弟”。南宋乾道四年(1168),57岁(suì)的王十朋出知泉州,虽然已近耳顺之年,但(dàn)王十朋对于蔡襄的炽爱未曾消减半分,一到泉州他便四处寻访与蔡襄有关的遗迹,洛阳桥自然也(yě)是非去不可的。在参观完洛阳桥与《万安桥记》碑,并至桥南蔡襄祠内祭拜蔡襄后,王十朋感慨之余,写下《洛阳桥》诗:“北望中原万里遥,南来(nánlái)喜见(xǐjiàn)洛阳桥。人行(rénxíng)跨海金鳌背,亭压横空玉虹腰。功(gōng)不自成因砥柱,患宜预备有风潮。蔡公力量真刚者,遗爱胜于郑国侨。”之后,又赋《蔡端明祠堂》诗曰:“公昔自禁从,再来临此邦。河梁一何壮,笔力独能扛。政绩留南纪(liúnánjì),祠堂枕(zhěn)大江。山川与人物,今古两无双。”这无疑是他与蔡襄的“隔空对话”。后来,王十朋也向蔡襄学习,在泉州履职期间,关心民(mín)瘼,清节似水,播德宣猷,深受泉州吏民(lìmín)爱戴。蔡襄、王十朋,两代名宦的故事,成为洛阳桥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
纵览历史,自洛阳桥(luòyángqiáo)建成(jiànchéng)的900多年来,历朝历代组织过17次修复工程。与洛阳桥重修相关的桥碑,如《泉州(quánzhōu)府修万安桥记》《重修洛阳桥碑记》《重修万安桥记》《重修万安桥北记》《清嘉谟重修万安桥碑记》《清沈汝瀚重修万安桥记》等,也(yě)为后世记录了洛阳桥的“独特履历(lǚlì)”。

独特的(de)《剔奸保民》碑

安平桥公园(gōngyuán)风景如画(陈起拓 摄)

安平桥,俗称“五里桥”,又名“西桥”“安海西桥”,横贯于闽南沿海的(de)晋江(jìnjiāng)安海和南安水头,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(kuàhǎi)梁式石桥。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(1138),绍兴二十二年(èrshíèrnián)(1152)全线贯通,投入使用(tóurùshǐyòng)。长久以来,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为民众所称赞,以“卧龙”“巨虹”等壮丽称号闪耀于碑刻、志书、文献(wénxiàn)、诗赋之中。

《重修安平桥(qiáo)(ānpíngqiáo)(ānpíngqiáo)记(jì)》碑(bēi)是(shì)安平桥留存下的最早(zuìzǎo)的桥碑,勒于明天顺三年(1459)。现碑嵌于桥的中亭东侧墙体,碑额篆书横排,碑文则为楷书竖排。碑文启首一句便写道:“安平桥者,乃宋绍兴间有室赵令衿摄郡作成之……”赵令衿系宋朝宗室,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,绍兴二十一年(1151)出任(rèn)(chūrèn)泉州(quánzhōu)太守。《泉州府志·名宦》记载他(tā)“博学能文,在郡留意教养,在任十几年,大有政绩”。赵令衿在泉时最大功绩就是(jiùshì)促成安平桥的建成。宋绍兴八年(1138),僧祖派始建(shǐjiàn)安平桥,安海海商黄护、僧智渊带头捐钱倡建。由于(yóuyú)工程浩大,造桥进展缓慢。绍兴二十一年赵令衿出守泉州后,续建安平桥,越年建成。因桥全长约五华里,故别名“五里桥(wǔlǐqiáo)”。安平桥不仅长,形式也不单调。它的桥墩采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,有长方形、单边船形和双边船形三种形式。安平桥的建成,不但便利民间往来,对于繁荣当时的泉州社会经济,发展海外贸易,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《南安县志》载有赵令衿撰(zhuàn)写的咏安平桥诗:“为问平安道,驱车夜已分。人家无犬吠,门巷有炉熏。月照新耕地,山收不断云。梅花迎我笑,为报(wèibào)小东君。”赋诗之余,赵令衿还亲撰《石井镇(zhèn)安平桥记》碑文,记述建桥经过并描绘桥梁之雄伟外观,同时表明他对建桥事业的重视。惜原碑早废,碑文尚见载于(zàiyú)《安海志》中。

安平桥(ānpíngqiáo)上迄今保存着众多的(de)碑(bēi)记、石刻,详细记载着建桥历史和历代修葺等方面的史实。根据碑记石刻载述,由明至清,安平桥共有15次(cì)重修(chóngxiū),其中(zhōng)比较重要的修缮有7次。在安平桥中亭周围(zhōuwéi)的十几方古代(gǔdài)重修碑记中,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,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二年(1886)。其中一方《剔奸(tījiān)保民》碑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记录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,盐馆干办洪达借派销食盐之机,向安海民众额外勒索盐税,导致民怨沸腾。当地百姓柯思淑等人联合向官府申诉,最终(zuìzhōng)由道台谭尚忠受理此案,查实洪达的违法行为后予以严惩,并免除冗税。案件审结后,于乾隆二十八年立《剔奸保民》碑于中亭,以警示官吏、守护民生。

清代官员徐汝澜在(zài)(zài)出知晋江(jìnjiāng)时,曾修缮晋江旧铺桥、惠济桥两座古桥,后来他(tā)又两度(liǎngdù)参与重修安平桥。在这期间,他也由晋江知县一职,擢升为台湾知府,再迁任泉州知府。安平桥上有(yǒu)三方碑刻与徐汝澜有关:一方《重修安平桥记》碑今在安平桥中亭,碑文由时任台湾知府的(de)徐汝澜亲撰。碑文细述了徐汝澜捐俸议修安平桥,绅士耆老踊跃参与,于清嘉庆十二年六月至隔年九月修缮了安平桥的过程。与该碑并立(bìnglì)的还有一块《万古流芳》碑,记载此次重修安平桥士民捐资之芳名录。这两方碑刻均(jūn)立于清嘉庆十三年(1808)。在中亭另有一方《重修安平桥记》碑,是(shì)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)立,同样是徐汝澜撰文,此时的他已出任泉州知府。碑额浮雕双龙护牌,牌中竖刻篆书“皇清”二字。碑文记述(jìshù)清嘉庆二十年徐汝澜知郡事再至泉州,得知安平桥桥圮后捐俸倡议重修。修桥工程于嘉庆二十一年夏仲(xiàzhòng)告竣。徐汝澜修桥不仅为地方建设(jiànshè)作出贡献,也为他赢得了士民的赞誉,攒下良好的官声(guānshēng)。后来民众还为徐汝澜建长生祠于晋江龙山寺东。

1938年,弘一大师(dàshī)(hóngyīdàshī)由漳州经同安梵天寺前往安海时,路过安平桥(qiáo)。感怀于古桥的雄健,大师立于桥上,静听潮音低徊,心驰而神往。后来弘一大师驻锡于安平桥上的水心亭澄渟院,达一个月之久。在此期间,弘一大师书写(shūxiě)条幅数百广结善缘,并撰下“如来境界无有边际,普贤身(shēn)相犹如虚空”“戒是无上菩提本,佛为一切智慧灯”等楹联(yínglián),传为佳话。

石笋桥(qiáo),今称笋江桥,位于(yú)鲤城区新门外“石笋”古迹附近的笋江上,曾名履坦桥、济民桥、通济桥、浮桥等(děng),始建于宋。旧时其(qí)南岸有妈祖宫、观音寺、浮桥古街,北端连接黄甲街、接官亭、山川坛,曾是泉州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和同安、厦门、南安、安溪等地的交通要道(jiāotōngyàodào)。

笋江旧以舟渡,北宋皇祐元年(1049),泉州知州陆广始造舟(zàozhōu)为梁,建“浮桥”以渡行人。嘉祐六年至八年(1061—1063),泉州知州卢革及(lúgéjí)僧(sēng)本观重修,又于(yú)两岸作亭以翼卫,改名“济民桥(jìmínqiáo)”。元丰七年(1084),转运通判谢仲规复修,更名“通济桥”。

南宋绍兴三十年(sānshínián)(1160),提刑官陈革与其弟陈知柔共同谋划,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、僧人文会(wénhuì)从旁臂助(bìzhù),将浮桥改建为石桥。工程至乾道五年(1169)完工,耗时近10年。改造后,桥梁成为石质平板桥,桥面由94块1米多厚、14米长的(de)巨大条石铺(pù)成。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问题,桥梁还采用“伸臂式”的砌筑方法。这种伸臂结构设计最早(zuìzǎo)见于中原地区,宋时应用于泉州(quánzhōu)桥梁上,无疑体现出(chū)泉州对(duì)中原地区先进桥梁建造工艺的继承。尽管此时桥已成为石桥,但民间(mínjiān)一直(yìzhí)保留“浮桥”称呼至今。乾道六年(1170),泉州太守王十朋出城迎接贵宾时途经石笋桥,得以“过而观之”。王十朋作诗纪曰:“刺桐为城石为笋,万壑西来流不尽。黄龙窟宅(kūzhái)占江头,呼吸风涛势湍紧。怒潮拍岸鸣霹雳(pīlì),淫潦滔天没畦畛。行人欲渡无翼飞,鱼腹蛟涎吁可悯……世无刚者(zhě)桥岂成?名与万安同不泯。”对陈革等人的造桥功绩,赞不绝口。诗文亦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泉州人特有的精神(jīngshén)气质。“世无刚者桥岂成”绝非浮夸之辞,而是泉州人在面对浩瀚江海时用意志熔炼出的兴桥宣言(xuānyán),字里行间浸透的是闽南人“爱拼敢赢”的勇毅与开拓精神。

据《重修通济桥记》载,南宋庆元年间(1195—1200),僧了性在石笋桥北复修三(xiūsān)小石桥(xiǎoshíqiáo),于是“桥之北(qiáozhīběi)相贯(xiāngguàn)联络,以达于临漳之门”。这三小桥后被称为(chēngwéi)棠阴桥、甘棠桥、龟山桥。三座小石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留残迹,现已修复。《重修通济桥记》桥碑旧已佚,碑文见《晋江县志》。

古时,“笋江夜色”为泉州八景之一。相传,每逢月上中庭(zhōngtíng),由石笋桥上向下观望,桥孔间即会倒映出一轮明月,其景如画,令人痴醉(chīzuì)。

施琅将军曾捐俸修复(xiūfù)浮桥(qiáo)(石笋桥),桥岸边现存康熙年间重修碑记。

不过,石笋桥(qiáo)也是(shì)命运多舛的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shíqīnián)(1558)五月,倭寇(wōkòu)袭击泉州时,曾在石笋桥上驻扎(zhùzhā)29天,后又经此攻打南安,封楼和官民廨舍化为(wèi)(huàwèi)焦土。嘉靖四十年,官兵断桥拒倭,“久之复修筑”。清康熙十六年至十七年(1677—1678),郑经部队在攻击清军时,曾两次炸断石笋桥,“以拒追兵”。1938—1939年,日军侵华时,日机曾炸断石笋桥。兵燹不断,加上自然灾害等,使得桥梁多次倾崎(qīngqí)、塌陷甚至崩断(bēngduàn)。也正因此,明清时期石笋桥曾历多次重修(chóngxiū)。最为人所(suǒ)熟知的一次当是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四月,施琅将军捐俸大修石笋桥,第二年八月竣工。乡绅为此事(cǐshì)立下《施琅主持募捐修造浮桥(fúqiáo)碑》,碑文称:“康熙癸亥,少保将军靖海侯施公,平定台湾旋师,捐俸修造安平西桥、郡城南桥,以次告竣。西隅士庶复以浮桥倾圮为请,遂蒙将军捐俸千两并集绅士共成盛举。工兴于丁卯年四月,成于戌辰年八月,用志功德永垂不朽……”该碑立于康熙二十七年(èrshíqīnián),现存于江岸边。

王恕思所撰《重修石笋桥记(qiáojì)》碑

清雍正(qīngyōngzhèng)四年(1726)、嘉庆十四年(1809)、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石笋桥又历重修(chóngxiū)。现笋江桥南岸还保存着清嘉庆十四年的《重修石笋桥记(qiáojì)》桥碑。

石笋古桥与笋江(sǔnjiāng)新桥并列于江(泉州晚报资料图)

1956年,泉州遭遇大水灾,为改建石笋桥桥梁,桥上石刻、石建筑(jiànzhù)、塔幢等被拆除。1998年,在古石笋桥上游建起了笋江(sǔnjiāng)大桥,顺利承接起石笋桥沟通南北两岸的(de)“要道”功能。时至今日,古石笋桥仅存一两截残段(cánduàn),立于笋江粼粼的清波之上,兀自述说(shùshuō)着这里的辉煌往事。

泉人与蕃商友谊见证(jiànzhèng)物

“江树离离若可齐,江门之水下浯溪。诸峰返照潮声远,万户沧洲烟火低。来听渔歌鸥泛泛,去随秋色草萋(qī)萋。道人那得伤心恨,一任西山送日西。”这首诗出自明代晋江诗人(shīrén)庄一俊之手。诗中描绘的景色极富画面感,又带有忧思绵远的感伤,让人读来不免有些神驰天外。但可能很少(hěnshǎo)人能猜到,这首诗描写的是泉州古桥顺济桥(shùnjìqiáo)的秋景(qiūjǐng)。

顺济桥曾是出入泉州古城商业区的(de)主要通道(泉州晚报资料图)

顺济桥遗址位于(yú)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,横跨(héngkuà)晋江两岸,以近顺济宫(天后宫)而得名(démíng),又称浯渡桥、新桥等。该桥于南宋嘉定四年(1211)由泰宁状元、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,沿用至20世纪。

德济门(mén)外的晋江属浯江段。这浯江并不简单,它“横贯二里许……其地下通两粤,上达江浙(jiāngzhè),实海国之冲衢,江城(jiāngchéng)之险要也”。这里汇聚了桃源、武荣诸山流,一到下雨天,江水便会暴涨,“巨浪拍天”。古时要在这样的江面上建一座石桥,谈何容易!但邹应龙及时汲取了宋代洛阳桥建造的成功经验,在“维桥之前,累石为堡,以临重渊”,于河床内抛填块石和条石固定基础。造桥需要大量资金,邹应龙在建造顺济桥时,向蕃商发出号召,希望(xīwàng)能得到他们的帮助。而蕃商也没有(yǒu)让邹知州失望,慷慨解囊,踊跃捐资,解决(jiějué)了顺济桥资金的燃眉之急。资金一到位(dàowèi),邹应龙仅用(jǐnyòng)了不到(búdào)一年的时间(shíjiān)便造好了顺济桥。顺济桥是以太守邹应龙主持、驻泉蕃商集资、泉州工匠打造的方式建设而成的,其本身就是(jiùshì)泉州人与外国商人(wàiguóshāngrén)友好往来的见证。据资料显示,古时顺济桥在桥北还特设段木梁吊桥,有警即吊起,以御敌寇。并筑(bìngzhù)有桥头堡,置戟门,昼开夜闭。南端桥堡上勒有“雄镇天南”四个(sìgè)大字。

顺济桥(shùnjìqiáo)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(xiūshàn),泉州(quánzhōu)名人顾珀、何乔远、黄昌遇、怀荫布、萧汉杰等,皆曾为之作《记》。嘉靖十四年(1535),在泉州知府王士俊修缮顺济桥后,顾珀为之撰《顺济桥碑记》称:“镇南门外(ménwài)有浯江。江,百溪汇也。江之横二里许,亘江之横虹跨于其上而石之,是为顺济桥。宋嘉定四年(1211),实始之……”清楚(qīngchǔ)记述了(le)顺济桥的始建时间。

明万历四十年(1612)夏,晋江县令陈宜苏捐俸倡修(chàngxiū)顺济桥,安溪名士詹仰宪主修,越年春竣工。何乔远(héqiáoyuǎn)作《重修浯渡桥记》记述此事。碑文称颂陈宜苏在修桥中“为之(zhī)详计(xiángjì)”之功,另赞詹仰宪“居则布德惠人,动则舍力为公”。

清乾隆(qiánlóng)十五年(1750),顺济桥因水涨而(ér)桥断两道,第二年由泉州知府黄昌遇(huángchāngyù)主持修缮。乾隆十七年(1752),溪流湍激,该桥复圮(pǐ),双孔通桥栅亭尽坍,黄昌遇于乾隆十八年(1753)七月(qīyuè)复修,第二年十二月竣工。此后,黄昌遇亲撰《重修顺济桥记》并勒于碑。

清乾隆(qīngqiánlóng)二十二年(1757),顺济桥复圮,泉州知府怀荫布与晋江知县干从濂,委托贡监生李保、柯廷锡大修;乾隆二十四年(1759)八月告竣。怀荫布自撰《记》并勒石,碑文称:“夫出险履夷,爱民之心也;兴废举坠,长民之责也。当日邹公(zōugōng)俶造即有望(yǒuwàng)于后人之缮修(shànxiū)。今也费以累千(lèiqiān),迟以岁月,上下交励,绩用底成。继自今官斯土者先事图维,因时葺(yīnshíqì)治。俾往来如织之赤子(chìzi),永免病涉之虞焉,是尤予所望于后人者也。”将修缮桥梁的意义,说得明明白白。

遗憾的是,以上四方重修碑皆已(yǐ)佚失,碑文散见于清乾隆(qīngqiánlóng)《泉州府志》、清道光《晋江县志》等(děng)志书内。而今,顺济古桥也(yě)仅剩部分桥面和桥墩,在它的身畔早已屹立起顺济新桥。或许,人生如桥,碑如人生,有得必然也会有失。只是岁月沧海横流,总能留下某些痕迹。

刺桐(cìtóng)港黄金岁月的标志

历代以来,铺路修桥被(bèi)普遍视为行善积德、功德无量的公益“众筹”事业。南宋僧人道询一生造桥200余座(yúzuò),其(qí)中数座还是古之名桥。景炎元年(1276),他还被赐号(hào)“灵应大师”,其人生履历堪称传奇。

普济桥渡,又称浔尾桥、无尾桥,位于泉州后渚港(gǎng)北侧(今丰泽区(fēngzéqū)城东街道(dào)浔美社区一带)入海处的海上。普济桥渡的建造,是道询急民众之所急、解民众之所困精神的又一次体现。南宋王象之在《舆地纪胜》称泉州“水路据七闽之会,梯航通九泽之重”。南宋绍兴年间(1131—1162),刺桐港“通互市于海外者,其国以十数”。海外贸易(màoyì)(màoyì)的激增,是泉州刺桐港迎来“黄金岁月”的标志,这也(yě)推动了与港口配套的设施的建设。据文献载,南宋宝庆元年(1225)前后(qiánhòu),后渚港番船云集,桥渡吞吐量有限,装卸(zhuāngxiè)货码头(mǎtóu)(mǎtóu)严重不足,造成海上贸易的诸多不便。宝庆二年(1226)春,道询主持募捐建造普济桥渡,绍定三年(1230)夏竣工并(bìng)投入使用,缓解了后渚港码头海上贸易装卸货的紧张状态。

“宝塔亭路”碑与“普济桥渡”碑是道询建造普济桥渡的见证(jiànzhèng)物

所谓“桥渡(dù)”,即伸入海中的码头。相传普济桥渡长约七八百米,石桥东侧古有一座航标塔。此桥专供海船装卸、交易货物使用。在(zài)现今浔美社区的青莲寺中,仍存两块石碑(shíbēi)。一块正面碑额镌“普济桥渡”;另一块碑额镌刻“宝塔亭路”。碑刻(bēikè)内容记录(jìlù)僧人道询主持建造普济桥渡和宝塔亭路时的捐款人及捐款额。“宝塔亭路”碑的碑文记载称:“宝庆(bǎoqìng)丙戌(1226)季春始约,绍定庚寅(1230)孟夏(mèngxià)圆成。主缘道询谨题。”这是道询建造普济桥渡的见证物。

在修建(xiūjiàn)普济桥渡之后,道询又相继建成了弥寿桥、清风桥、登瀛桥(dēngyíngqiáo)等桥。累累功绩,言之难尽。

“开闽文宗(wénzōng)”吟啸之地

吟啸桥保存较好(hǎo),仍可通行。

吟啸桥,俗称“隐龟桥”,位于(yú)晋江市梅岭街道双沟社区内,其址在潘湖南畔。该桥始建于唐,最初为木桥,据明万历《泉州府志》载,建造者为日映禅师(chánshī)(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记为(jìwèi)日辉禅师)。后来刺史王延彬、余廷英相继修葺。宋咸平年间(998—1003),“邑人(rén)王养及(jí)僧行珍始为石桥”。

“吟啸”之名据说(jùshuō)与“开闽文宗”欧阳詹有关。《福建通志·卷8》载曰:“桥以(qiáoyǐ)欧阳詹尝游憩啸咏于此(cǐ),故名。”相传欧阳詹少时读书龙头岭(位于吟啸桥西北的紫帽山侧),往来潘湖村,必经此桥,常在桥上吟啸(shàngyínxiào)。

宋时,吟啸桥是南北陆上交通要道。往北经御赐桥、新桥(xīnqiáo)入泉州城,再出(zàichū)城北洛阳桥,便(biàn)可通达福州;往南经古陵,过康店驿,可达漳、厦。

明人庄一俊曾作《咏吟啸桥(yǒngyínxiàoqiáo)》诗云:“欧子考盘处,潘湖是故村。偶寻山水迹,乘兴到桥门。逝者空怀古,鸥来欲断魂。平田野望阔,吾此驻(zhù)黄昏(huánghūn)。”

清代《重修(chóngxiū)吟啸桥记》碑

如今,在吟啸桥(yínxiàoqiáo)北立有一方《重修吟啸桥记(jì)》碑。该碑由清代文林郎庄文进撰文,于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)立。碑文记述乾隆三十二至三十八年(1767—1773)重修吟啸桥的(de)经历,并录(bìnglù)有捐资人名百余。通过该碑可知,当时重修是由晋江司训李保首倡,他(tā)“料工召匠,指画成规,并捐金为倡”。倡修者还包括生员李瑚琏,同时有赴台湾垦荒致富的中宪大夫、乡绅吴洛捐资助修,该碑也成为晋江与台湾渊源研究(yánjiū)的实证。此外,碑文首段即(jí)对“吟啸”之名来历加以阐述:“昔欧阳行周(欧阳詹)先生居潘湖,常乘(chángchéng)小舟往来吟啸于烟浦之下(zhīxià),后人因以(yīnyǐ)名其村与桥。桥以‘吟啸’名,志前贤旧迹也。”

传奇名将(míngjiàng)兑现儿时心愿

濠溪桥,又名龙津桥、河(hé)市桥,位于(yú)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、霞溪村之间,由僧人宗爽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(niánjiān)(1107—1110),原系木梁桥,后遭火毁;南宋绍兴年间(1131—1162)重建,名“濠溪桥”;嘉定(jiādìng)六年(1213)杨炳又重建,改名龙津桥;明隆庆三年(1569),抗倭名将、都督俞大猷捐俸重修(chóngxiū)濠溪桥,将其建为石梁桥。古桥原为6墩(dūn)7孔,其中有5个船形墩,每孔(měikǒng)架上石板梁5根,每根石板梁重约4.8吨。1959年,濠溪桥进行加固改造(gǎizào),使桥面整体抬高约1.68米(mǐ)。后来又进行第二次拓宽改造,在上游桥墩的轴线上架起7根辅助柱。

俞大猷(yúdàyóu)(yúdàyóu)出生于河市,重修(chóngxiū)濠溪桥是(shì)他情系桑梓的(de)一种表现。濠溪桥头的观音庙旁迄今仍存有(yǒu)明、清重修碑三通。其中一方是俞大猷亲撰的《重建濠溪桥碑》,该碑碑文记载了他重修濠溪桥的因缘故事:大猷9岁时,有一天随父亲俞广赞(yúguǎngzàn)到叔祖父家探亲。路过(lùguò)濠溪桥头,看到始建于宋的濠溪桥只剩下孤零零的桥墩,溪上(xīshàng)无梁木(liángmù)可行,行人只好蹚水涉险过河。一问,方知是几天前樵夫不小心将桥板烧毁了。大猷见此情形便立誓说等自己长大后,必要重建此桥,以利行走。人小志向大,俞大猷这番话获得父亲的鼓励,而他也悄然谨记于心。隆庆年间,因抗倭扬名的俞大猷官封右都督,捐俸建造了濠溪石桥,既是安慰父亲在天之灵,也是了却儿时心愿,为家乡人民(rénmín)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。该碑书体端庄凝重,结构严谨,是研究俞大猷及(jí)闽南桥梁历史的重要物证。

俞大猷为帅时(shí),在福建与广东等地与戚继光联手抗倭,曾大败倭寇于兴化城,又与倭寇战于(zhànyú)广东的饶平、惠州、潮州一带,使倭寇一听“俞家军”至,闻风丧胆。时人将他与戚继光并称为“俞龙戚虎”,是流芳百世的抗倭英雄。他与濠(háo)溪桥的故事,为名将传奇(chuánqí)再添注脚。

民进宁德工委在行动:聚力近视防控 童声共筑“睛”彩未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