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自贡沿滩入选2025年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

体育正文 152 0

自贡沿滩入选2025年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

自贡沿滩入选2025年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

“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(gòngtóngtǐ)意识是一项基础性、系统性工程(gōngchéng),需统筹推进、久久为功。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手段,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。” “通过培育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、激活新兴产业、升级传统产业,我国边境地区正在构建多元互补、协同(xiétóng)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。” “开放为固边打下经济基础,固边是开放的前提和保障。边民能致富、留得住,边疆更加(gèngjiā)稳固(wěngù)。” 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张康喆(zhāngkāngzhé)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与缅甸接壤,全县(quánxiàn)边境线长140多公里。曾经,在班(bān)洪乡芒库村老支书(lǎozhīshū)俄松心中,一碗“鸡肉烂饭”是山里人待客的奢侈品。 打赢脱贫攻坚战,俄松和村民们的生活从(cóng)此餐餐不缺肉。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:2021年(nián)11月,云南全面(quánmiàn)启动现代化(xiàndàihuà)边境(biānjìng)小康村建设;2022年11月,云南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;2024年5月,云南启动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。从“小康”到“幸福”再到“幸福升级”,边境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促进村民致富增收。 如今,佤族鸡肉烂饭制作技艺成为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是游客(yóukè)们必点的名小吃。俄松(ésōng)和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兴旺。 边境兴、边民富、边防(biānfáng)固,边疆治理历来是要紧大事。 “‘边(biān)’和‘民’,是兴边(xīngbiān)富民两大关键词。兴边富民重点是算好民族团结、本固邦宁的政治账、民心账。”中央民族大学(zhōngyāngmínzúdàxué)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教授王飞说。 推进兴边富民(fùmín)、稳边固边,大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,完善沿边城镇体系,支持(zhīchí)(zhīchí)边境口岸建设,加快抵边(dǐbiān)村镇和抵边通道建设是“十四五”规划中重要部署。我国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,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,做实(zuòshí)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;加快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,带动边疆地区群众就业增收;支持边境地区打造(dǎzào)高水平开放平台,边疆地区安定和谐局面(júmiàn)更加巩固。 数据显示,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广西、云南、西藏、甘肃、新疆等(děng)边疆9省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7.49万亿元,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(dá)13.9%;同年边疆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.8万亿元,占全国比重为(wèi)6.7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(shōurù)(shōurù)达42183元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96元。 “凝心铸边、产业(chǎnyè)兴边、文化(wénhuà)润边、民生惠边、互嵌实边、开放活边、固防强边、协同建边……随着新(xīn)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深入(shēnrù)推进,边境地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,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沿边开发开放水平稳步提高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(huànrányìxīn),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(yìshí)不断铸牢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说。 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东利村周边(zhōubiān)待收的(de)稻田(2023 年 10 月 4 日摄) 新华社发(赵京武摄) 像“石榴籽一样”紧紧抱在一起(yìqǐ) 云南省(yúnnánshěng)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与越南接壤(jiērǎng)。这里的伉偭小镇社区是个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:居住(jūzhù)着苗族、瑶族、傣族、汉族等多个民族的2000多名群众。 邻里间有事相互帮忙(bāngmáng),逢年过节相邀(xiāngyāo)一起庆祝……居住环境融合、日常交流增多,让社区里各族群众之间的(de)感情日益深厚,像“石榴籽”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 在(zài)我国,边疆地区与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(kōngjiān)、人口构成、文化(wénhuà)特征等方面高度重叠——我国的(de)陆地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,陆地边境线长达2.2万公里,其中1.9万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区;在约197万平方公里的边境地区,生活着2300多万各族群众。 “铸牢中华民族(zhōnghuámínzú)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基础性、系统性工程,需统筹推进、久久为功。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(xíngdòng)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手段,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(yánjiūsuǒ)副研究员朱尖说。 强化党建引领,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(de)政治基础。 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,云南2023年启动建强边疆党建(dǎngjiàn)长廊三年行动计划,抵边村民小组党员“空白村”全面清零,新发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(zēngjiā);一名党员就是(jiùshì)一面旗帜,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在1086个自然屯主要路口设置“党员地图”栏,边民遇到“急难愁盼”可联系屯里党员;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,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在边境(biānjìng)苏木镇,建立“镇党委+嘎查党支部(dǎngzhībù)+驻地军警部队(bùduì)和派出单位党组织”的党建联合体,形成(xíngchéng)党组织统一领导、各类(gèlèi)组织协同、广大群众参与的边境基层治理新局面。 紧贴民生推动(tuīdòng)发展,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。 一方面,加强边疆(biānjiāng)(biānjiāng)地区交通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(jiànshè),挖掘边疆经济潜力。2021年12月,北起中国云南昆明,南至(zhì)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开通,国内段(duàn)惠及沿线多个民族聚居区。2023年12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(liánhé)印发《关于加快“宽带边疆”建设的通知》,充分发挥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支撑和赋能作用。“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(shíshī),着力补齐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,为边疆地区发展特色产业、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。”范恩实说。 另一方面,边境地区持续推动民生改善,发展成果由(yóu)各族群众共享。在(zài)广西,2023年启动实施边境地区教育提升(tíshēng)工程,集中优势资源对边境地区200所(suǒ)薄弱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;在云南,25个边境县医院于(yú)2024年10月组成“国门医院联盟”,提升边民“家门口”就医质量;在西藏,“十四五”期间实施21个边境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198套(tào)(户),确保边民住房安全,等等。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(jīngshénjiāyuán),夯实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。 着力加强(jiāqiáng)文化润边,国家(guójiā)民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、中(zhōng)国社科院、国家文物局开展边境“五个共同”中华民族历史观(lìshǐguān)宣教长廊建设,已形成云南西双版纳、内蒙古包头两个宣教长廊节点(jiédiǎn);促进语言互通,以民族地区幼儿园为例,已基本实现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(jiàoyù)活动;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,各地结合独特资源打造传统节庆IP,比如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活动持续开展,各族群众在节日盛会中共享共乐,等等。 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兴边富民的根本保障。‘十四五’期间,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(gòngjiàn)共享(gòngxiǎng)、共事(gòngshì)共乐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。”王飞说。 位于我国大陆最东端的(de)黑龙江省抚远市,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航道距离(jùlí)仅65千米。这里,也是我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。 当地日照充足、气候冷凉湿润,为蔓(màn)越莓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,小红果变身致富“小金果”,当地涌现出蔓越莓种植、采摘、餐饮等多种创收渠道。2024年,蔓越莓种植规模(guīmó)达(dá)4200亩,鲜果产量达3000吨,销售收入(xiāoshòushōurù)8000万元。 我国边疆地区(biānjiāngdìqū)具有独特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,经济发展潜力巨大。我国推动加快边境地区产业(chǎnyè)结构调整,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(少数民族发展任务)累计下达边疆省区252亿元(yìyuán),支持特色(tèsè)农牧业、民族手工业、旅游业等兴边富民(fùmín)产业加快发展。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(tèsè)农业。云南在(zài)“十四五”期间(qījiān),全省25个边境县(市)创建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21个、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、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,促进农村居民特别是边境人口持续(chíxù)增收。地处我国东北部边陲的(de)辽宁省东港市,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草莓产业,去年底入选首批(shǒupī)辽宁省特色农业县(nóngyèxiàn)。目前,该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,鲜果年产值超60亿元,带动约10万农户增收。 绿色产业激发新动能。一些边境地区一手抓(zhuā)清洁能源发展,一手抓生态治理,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。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,磴口县借助(jièzhù)丰富的风光热资源建设160万千瓦光储(guāngchǔ)+生态治理项目,投产(tóuchǎn)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7.25亿元(yìyuán)。广西那坡县与越南接壤,当地借助丰富的风能、太阳能资源开展“千家万户沐光行动”,目前已完成0.4千伏分布式光伏用户并网(bìngwǎng)617户,助力农村居民利用闲置屋顶(wūdǐng)增收、创收295.58万元。 推进文旅重点项目(zhòngdiǎnxiàngmù)建设。2023年(nián)3月,文化和旅游(lǚyóu)(lǚyóu)部面向陆地边境县人民政府(包含边境团场),启动边境旅游试验区、跨境旅游合作区申报,为边境县推动特色文旅品牌“出圈(quān)”带来新机遇。在(zài)其带动下,边境旅游产业日渐火热。去年10月,位于广西大新县德天村的中越德天(板约)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运营,中越两国游客可持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在合作区内实现“一日游两国”,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目前,德天村有102户家庭直接从事民宿(mínsù)、餐饮、竹排经营等旅游相关(xiāngguān)工作,平均每户实现年增收5.8万元(wànyuán)。 “通过培育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、激活(jīhuó)新兴产业、升级传统产业,我国边境地区正在构建多元互补、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。”范恩实说。 边疆地区是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(dōngxī)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的重要节点(jiédiǎn)。 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边疆地区持续发挥(fāhuī)地缘优势,将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与高水平(gāoshuǐpíng)对外开放战略紧密结合,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。曾经的(de)边陲末梢,日益变为开放前沿。 打造形态多样的(de)开放高地。边疆各省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与发展(fāzhǎn)需求,形成各具特色的对外开放(duìwàikāifàng)路径。云南努力建设“面向南亚、东南亚的辐射中心”,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。内蒙古积极构筑“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(qiáotóubǎo)”,深度融入共建(gòngjiàn)“一带一路”和中蒙俄经济(jīngjì)走廊建设,加快建设满洲里综保区铁路专用线、甘其毛(máo)都公路口岸大桥等关键基础设施项目,等等。 开放平台载体(zàitǐ)多点开花。截至2024年12月,我国边疆9省区共有9个(gè)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、18个边境经济(jīngjì)合作区、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、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(片区(piànqū))、5个综合(zōnghé)保税区、2个边境旅游试验区和1个跨境旅游合作区,成为边疆地区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兴边富民的有效支撑。 口岸建设(jiànshè)提速便利互通往来。2021年9月,海关总署公布(gōngbù)《国家“十四五”口岸发展(fāzhǎn)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对接我边境省区(shěngqū)既有重要公路、铁路、水运和民航运输枢纽,推动形成重点枢纽口岸、物流(wùliú)节点(jiédiǎn)口岸、便捷运输通道为一体的边境口岸开放体系”。近年来,我国边境地区加快口岸建设。云南2022年由(yóu)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(mó)憨镇,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。省会昆明和边城磨憨分别位于中老铁路国内段两个节点,此举进一步放大了中老铁路辐射效应,带动提升口岸通关效率、通行能力。 边贸互市繁荣焕发新活力。2024年11月,商务部印发《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(de)若干政策措施》明确提出“积极发展(fāzhǎn)边境贸易,推进边民(biānmín)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(luòdì)加工”,助力边境地区充分利用境内劳动力、自然资源,带动产业落地、边民增收。 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的(de)天保口岸是连接中国与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。麻栗坡县重点发展(fāzhǎn)落地(luòdì)加工产业,落地加工商品(shāngpǐn)品类自2023年至今已从4种增加到14种。2024年1至11月,天保口岸完成边民互市贸易货值19.79亿元,带动边民200余人直接就业,实现纯收入1200万元,人均纯增收2000余元(yúyuán)。 随着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水平的稳步提高,沿边群众吃好(hǎo)“边贸饭”,安心稳边守边(shǒubiān)。“开放为固边打下经济基础,固边是开放的前提和保障。边民能致富、留得住,边疆更加稳固(wěngù)。”朱尖说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。从天山脚下(shānjiǎoxià)到彩云之南(zhīnán),从雪域高原到草原(cǎoyuán)牧区,一幅“边民富、边关美、边境稳、边防固”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眼前。 来源:《瞭望(liàowàng)》新闻周刊 云(yún)南日报-云新闻编辑:郭星余
自贡沿滩入选2025年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